隋唐时期的窑口
日期:2011-07-23 浏览:2236次 
隋唐时期的窑口

越窑笯邪

一、柴窑

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宫廷中所收藏的珍贵瓷器,把柴窑器推放首位,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清末民国初张应文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宋景德镇青瓷相符,可能是他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言之的。

二、越窑

唐代越窑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自东汉到宋的1000多年间,这里瓷器生产从未间断,规模不断扩大,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经历了创造、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发展阶段。唐、五代可谓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它们的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论及饮茶用碗时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记载:五代有“金知瓷器”、“金棱秘色瓷器’’等,在杭州市郊钱氏墓葬中发现了一件五代越窑青瓷罂,龙身涂金,证明了钱氏确实用金银装饰瓷器

二、邢窑

邢窑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内丘在唐代武德五年(622年)由赵州改为隶属邢州,故称邢窑。邢窑主产白釉瓷,产品广销国内、远销国外,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多有赞誉。李肇《国史补》云:“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陆羽《茶经》赞颂其“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但到了唐代后期,由于原料短缺等原因而逐渐衰落。邢窑的发展至衰败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北齐至隋的初始期。此时,胎质白色,釉色乳浊淡青,釉薄处呈乳白色,是一种尚不成熟的白瓷。隋开始用化妆土装饰青灰色的胎体,烧造青白色瓷器,用白色粘土制胎,烧制粗白瓷。工艺技术水平比北齐显著提高,胎料制备精细、轮制成形旋削工整、装烧讲究。器物品类显著增加,立式器皿显著增多,造型挺拔豪放。隋代窑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纯正莹润。

二是唐代的成熟期。此时,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装烧更趋科学,采用了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功能,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

瓷器的特点是:胎骨坚实致密,胎土白而细洁、瓷化度高,釉质莹白滋润,作风朴素、不带纹饰,圈足厚而底平,有的足底外缘切削斜棱一道。器类有碗、罐、皮囊壶、注子、枕等,碗底足大而平,小碗足为玉壁形,碗底常见刻一“盈”字。装饰技法有模印、划花和点彩等多种。内丘白瓷窑址出土的白瓷品种很丰富,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璧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瓣口深腹玉环形底杯、瓣口盘状玉环形底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花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评语中对于名列第二、第三的鼎州、婺州窑以及它们的釉色和是否宜茶只字未提,而对于越州窑碗的器形、色泽甚至容量都描述得极为细致。陆羽精于饮茶,对唐代青瓷评价较多,并列举了当时六个青瓷名窑,把越窑评为第一位。而对越窑评价高的不仅只陆羽一人,唐代文人与诗家对越窑碗也赞扬备至,至今遗留有不少诗句。但唐代也有人认为邢窑白瓷碗比越窑青瓷碗好,陆羽则提出三条理由加以反驳,指出邢瓷不如越瓷的原因:首先他用比喻法加以对比,如果说邢瓷喻为与银相类,则越瓷与玉器相类。在唐代玉器远较银器贵重,陆羽从这个角度认为邢不如越。其次,从色与质两方面来看,如果说邢瓷象雪那样白,越瓷则像冰一样凝重剔透,邢不如越。最后,陆羽以茶色作标准,认为邢瓷白而茶色红、越瓷青则茶色绿、邢瓷不如越瓷。陆羽对饮茶精通三昧,从适于饮茶的角度出发,认为青瓷比白瓷更为合适,因此褒越而贬邢。从出土和传世的越窑青瓷来看,质量确实很好。釉色葱翠、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如玉;造型典雅、式样优美,难怪唐代的名人墨客都为之赞叹。

初唐时期越窑瓷器基本沿袭了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现黄色,胎釉结合不好,容易剥落。中晚唐时,越窑生产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胎质已经做到细腻轻盈,有灰、淡灰和淡紫等多种颜色,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器型以多足圆口的各式执壶及直口浅腹、圈足外撇的茶盏最具特色。这个时期的越窑青瓷造型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也广泛吸取了它们精品的样式,还吸取玉、石、陶艺的风格,尤其是仿制金银器的工艺效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五代时的越窑成为首屈一指的名窑。其青瓷制品秘色瓷更是作为贡品,以特殊^***目的和神秘的身世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越窑产品畅销国内外,在印度、伊朗、埃及和日本等地均有越瓷遗物被发现。五代越窑青瓷的原料精细,其胎坚致细腻、呈灰白色,釉子呈青绿色、薄而均匀、温润如玉。其装饰一改唐代朴实无华而表现出繁缛富丽的风格,纹饰很满,线条纤细而流畅,纹饰题材比唐代的更加丰富,多划花的风格。根据文献托、圆沿短颈鼓腹罐、短戏耍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矮圆形子母口粉盒等。

三是五代之后的衰落期。唐末五代,邢窑因受战乱等内外因素的影响,随着定窑产品的兴起而日渐衰落。由于优质原料的枯竭,细白瓷已不再生产,粗白瓷质量明显下降,于是又使用起化妆土来遮盖劣质瓷土的瑕疵,技术也渐趋保守落后。到宋时,邢窑北邻的定窑和南邻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金元时期恢复生产的邢窑,规模很小,工艺落后,已不再往日的风光,仅是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

四、长沙窑

长沙窑的窑址在湘南省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终于五代,为唐、五代时期南方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长沙窑产品的特征是:胎体疏松,胎呈灰白色或灰青色,少量黄褐色和微带红色,微红胎的表面往往上一层化装土。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带黄者居多,釉面均开细小纹片。产品有盘、碗、碟、杯、壶、瓶等日用器和猪、羊、马、狮、青蛙等象生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圆润,后期除了保持前期那种气势和规范外,形态趋求秀丽。以壶、罐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多棱短流、单曲柄,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烧制工艺方面:盘、碗、碟类采用叠烧法,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盒类平底外凸,碟类平底内凹。

长沙窑以釉下彩装饰见长,在越窑、邢窑采用刻划花和釉上彩装饰的时候,其釉下彩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长沙窑釉下彩主要有:褐色斑点、褐绿色斑点、绿彩和褐绿彩绘。

长沙窑褐斑釉下彩的做法是:先在胎器上点褐斑,然后施青釉,并进入炉中烧制;烧成后,釉面平整,褐斑永不脱落(这不同于东晋越窑早期釉上彩是在施好青釉以后随意点上一些褐色斑点。斑因点在釉上,烧成后很容易剥落)。这种装饰有两种:一种为大斑点,在壶和罐的口部或肩部画三四个;一种为小斑点,在壶、罐的器身上用连串的斑点组成菱形、斜十字形或方形等图案纹饰。

褐绿斑釉下彩是长沙窑产量较多的一个品种,也是长沙窑中最美的、烧制最难的一种。具体做法是:在坯体上以褐彩或蓝绿彩点绘成花草纹样,然后再施釉,高温烧成。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烧成后,呈现青色釉映衬着褐色、绿色或褐绿色人物、花鸟、鱼虫等纹样,画笔流畅、画风清新、画面美丽。斑点的排列是褐绿相问并串连在一起组成斜方、四方、六方和环状等多种图案纹饰。这种装饰也以壶、罐等器皿为多,大型洗和碗上也常采用。纹饰多画在壶流的下面,特点鲜明。

绿彩釉下彩有两种:一种是画后上白釉,一种是画后上青黄釉。白釉绿彩的装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瓶、罐或壶身上任意画几笔似云霞或水波状的花纹;另一种是用小圆斑点组成各种菱形、圆形的图案或花纹。这种白釉的色调极柔和,而绿彩又极淡雅,配合在一起非常谐调,其绿彩是铜金属料烧成的。青黄釉绿彩也有两种装饰方法:比较简单的也是任意画几笔,盒盖上的纹饰就属于这类;此外是图案比较繁杂的,上面画象征性的花草或花卉纹。釉下绿彩用的是钴,蓝色很重,如果上面罩的是白釉的话,那就会显出青花瓷器的效果。

褐绿彩绘釉下彩是长沙窑装饰中最复杂的一种。制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把绘画题材应用到瓷器上,在用褐绿彩的胎上平画花鸟纹,这又是长沙窑的一项创举。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划刻花鸟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填褐绿彩,最后再施青釉。这在制造工序上是很繁复的,不仅要经过一般制瓷的工序,还要结合雕刻和绘画的手法。

长沙窑除釉下彩绘对中国古代陶瓷装饰有深远影响外,模塑贴花、印花、模印印花、刻花、堆花都是长沙窑装饰艺术的突出成就。模塑贴花是将纹样贴在器物腹部,饰以褐色彩斑后再烧成。模印往往是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然后,再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或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贴在坯胎上面,并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沙窑器的文字作装饰,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唐长沙窑诗文执壶,其正面草书:“人有方寸之心,必不求于名利”,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唐人墨迹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可在许多长沙窑器物上特别是长沙窑执壶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唐人的笔迹,这对当代学者研究唐代文字甚至唐代社会生活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长沙窑的制瓷工艺独具特色,国内其他地方瓷窑也吸收了它的优点。四川邛崃窑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两个窑所烧瓷器基本上差别不大,青釉褐斑、绿斑的风格一样,在轮旋方法上也相同。但这些相同点绝不是一种巧合。一个时期里,不同地区的产品出现共同点的是很少的,特别是在轮旋和支烧方法上更是少有完全相同的,而这两个窑的巧合出现,只能说明它们之问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是善于学习的邛窑匠师对铜官器从成形轮旋以至施釉全部工序的尽量模仿,才使两窑产品的风格区别变小的。

磁州窑的釉下黑、褐彩器,也明显地受唐代长沙窑的影响。长沙窑的釉下彩画以及在器表题写诗句作装饰都为磁州窑所继承。

长沙窑瓷器远销朝鲜、日本、印尼等西亚国家,特别是在唐末、五代时期成为我国外销瓷器的大宗。

五、瓯窑

瓯窑是浙江主要瓷窑之一,唐代窑址分布于浙江的有温州、永嘉、瑞安、苍南、瓯海等地。所烧青瓷与越窑不同的是,胎为灰白或浅灰色,釉层匀净,釉色多为青绿。唐代早中期瓯窑产品的釉色呈黄或淡黄色,易剥落;釉质滋润如玉,胎釉结合紧密。制品的器类与越器相仿,但造型略有差异。晚唐时则为青色或青黄色,肃釉现象少见。制品造型多仿花、果形态,颇具轻盈秀丽之风韵,如长圆体的瓜式壶。就其制瓷的成就而言,远远超过了婺州、洪州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六、婺州窑

唐到北宋时期,婺州窑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婺州窑是当时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婺州窑产品中青瓷的胎色较深,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闪灰或泛紫,釉面有斜裂线纹,其上显露奶白色星点,是六朝以来就有的釉质特点。产品在种类与造型上多与越窑、瓯窑相似,器类有碗、盘、钵、瓶、罐等。为数较多的蟠龙瓶和多角瓶是具有特色的作品。唐代婺州窑以茶碗出名,同时较多地生产蟠龙罂和多角瓶等。蟠龙体型扁平,用宽扁形泥条堆贴而成,多数用指甲压成鳞纹。多角瓶,直口圆肩,腹部自下而上逐段弧收成级,每级按等距离装圆锥形四角,上下角成垂直。

在唐以前的瓷业中,婺州窑名列第三,仅次于越窑,可与瓯窑相媲美。其历代制品均属一般民间用瓷,产品风格实用大方,比较单一而缺少变化,器物的装饰俭朴,均为刻划花纹。但制瓷作坊较多,生产发展较快,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婺州窑系。

七、岳州窑

岳州窑的青瓷碗是饮茶良器,此外还有盘、碗、壶、罐、瓶等是主要作品。一般来说,青瓷的胎较薄,胎骨不够致密,胎色灰白,秋色以青绿为主,少有青黄同色,釉层较薄,玻璃质强,开细碎片纹,有剥釉现象,这是由于当时胎釉结合不紧所致。所烧白瓷的胎质洁白细腻,有瓷质光泽。白色釉纯正,釉面平滑光润,釉厚处闪浅水绿色,当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器类以碗为主,造型规整,底足旋削规矩,器底心满施白釉,工艺非常精细,有“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赞美诗句。精致的白釉碗不仅作为饮茶用器,还用作乐器,《乐府杂录》就有所记述。另外,白瓷瓶、罐、壶等器的制作也相当精致。

八、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今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遗址散布在镇的南郊和北郊、高塘湖和窑河的东岸、老鸪山的西麓,上起管家咀,下至外窑,长约4公里,其中以余家沟窑址最为集中。寿州窑烧瓷始于隋,唐代窑业繁盛。主烧黄釉瓷,胎色白中泛黄,釉呈黄色,有蜡黄、鳝黄、黄绿等色。坯面施细腻的化妆土,釉面细润开小纹片。以蘸釉法施釉,釉层薄厚不匀、釉色浓淡不一。有一些器物的釉与化妆土结合不好,致使剥釉。常见的器物有碗、盏、杯、注子、枕、玩具等。器物胎体较厚重,平底、底心微凹。

九、邛崃窑

四川邛崃窑位于邛崃县固驿镇固驿乡南河之南的瓦窑山,遗物呈现南朝到隋的风格。另一处窑址在邛崃县西门外的什方堂,遗物具有典型的唐代特征。唐代是邛崃窑的极盛时期。器物造型丰富,彩斑、彩绘装饰与湖南长沙窑相似。但另一些器物又独具四川的地方特色,如省油灯就是利用可注水的夹层灯碗来降低温度,减少油的过热蒸发,以期达到省油的目的。

十、巩县窑

巩县窑位于河南省巩县县城以南,以烧白瓷为主,绞胎与绞釉装饰也是其特色产品,另外还烧制黑釉、里白外黑釉、茶叶末釉等。巩县窑烧制的白瓷器物有碗、壶、瓶、罐、枕等。以碗类为最多,胎质较细,呈白色及灰白色,釉色有纯白、白闪青和白泛黄等,器内外均施釉,器外近底处无釉露胎,碗类底心多不施釉,釉面可见纹小开片纹。白瓷盒是唐代巩县窑的上乘之作,胎质坚硬,器壁厚实,内外施白釉,近底处无釉,盖顶部呈阶梯状向上斜收,直口,下腹向下斜收,假圈足。另外,巩县窑还由于创烧三彩陶器而扬名。

十一、湘阳窑

湘阳窑位于湖南省湘阳县。隋代湘阳窑瓷胎体较厚、釉层薄,胎色呈灰白和青灰,釉色以青釉为主,有黄釉、褐釉、酱釉等,釉面多细小开裂纹,器外为半施釉,器内酱黑,釉胎结合差,易剥落,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有划花。器类多为实用器。

十二、安阳窑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是隋代北方规模最大的一处青瓷窑。安阳窑瓷胎体厚重,胎色灰白,胎质因经过淘洗而细腻,器物内外施釉,器外施釉不到底,釉色有青绿、青黄、青灰、青褐等多种,釉薄而均匀,光泽较强,流釉现象较少。以胎装饰为主,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纹饰以莲瓣纹为主,有仰莲和霞莲纹。所烧器类有碗、高足盘、四系罐、钵杯、瓶、瓷塑,以及明器装饰品等。

十三、淮南窑

窑址分布在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以及邻近风阳县的武唐等地。淮南窑始于隋,盛于唐,历时200余年。上窑镇旧属寿州,应为唐代“寿州窑”的所在地。其瓷胎质坚硬细腻,多为灰白色,少数为黄白或青灰色,胎壁较厚;釉为青色透明釉,光泽强,釉色青中带黄、青中带绿,釉层厚薄不一,色厚处浓、薄处淡,器外为半施釉,釉面常见小开片纹,有的器物积釉处产生带紫翠色的窑变,为其他窑系所无;所制器物有壶、瓶、罐、碗、盏、高足盘等。在隋代墓葬中发现带纪年的淮南窑器的重要墓葬就有4座:合肥隋开皇三年(583年)清河张氏墓;合肥隋开皇六年(586年)墓;毫县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王千墓;亳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口爽墓。

十四、成都窑

成都窑是四川烧瓷历史较早、延续年代较长的瓷窑之一。窑址位于摸底河之东、南河之北今通惠路东段(新罗路)西侧与胜利路西段的南侧地区,面积约达2平方公里,窑址的集中地在现一环路西二段两侧。瓷窑以烧青瓷为主,但釉色不稳,釉色常现豆青、青灰、米黄、姜黄、酱黄、褐青紫等。器物的胎质以紫红色者居多,有的呈淡红色、灰色和灰白色。

十五、广元窑

广元窑位于四川省广元磁窑铺,是宋、元时期的瓷窑,有黑釉、绿釉、黄釉褐花等品种,以黑釉器最多,有仿建窑兔毫盏和吉州窑玳瑁的产品。广元窑的兔毫盏形状与建窑不同,其线条圆润、过渡自然,足有饼形足、壁形足与浅圈足等。

十六、琉璃厂窑

琉璃厂窑在成都市南6公里的胜利乡,胜利乡原属华阳县,现属成都市。窑址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已被发现。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以及四川大学历史系均收藏有琉璃厂窑完整器物和标本。琉璃厂窑始于五代,盛于南宋,明代大量烧制低温釉陶俑。产品以生活日用陶瓷为主,也烧制陪葬用的陶俑。以黄绿釉烧制的的三彩陶俑是其特色。

十七、西村窑

西村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广东宋代重点瓷窑,主要是为了满足外销的需要,其制品在国内出土极少,而频见于东南亚国家。烧瓷品种有青白釉、青釉及黑釉三类,以青白釉为主,青釉次之。烧于两宋时,除青瓷外,还烧青白瓷、黑瓷、青白釉彩绘瓷等品种。胎土较粗、釉色透明。刻花、划花较粗糙呆板。因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所以其产品大多带有东南亚国家的特色,如凤头壶就接受了波斯金属器鸟形壶的形制。器物一般都采用双重装饰,这是其一大特色,在其他瓷窑中很少见。

Tags: 乐鱼体育全站app官网入口网址官方居 茶文化 茶叶 茶叶知识 茶网大全 茶叶问答 网络
文章编辑】【关闭】【收藏】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瓷器早期窑口简述 下一篇宋元时期的定窑及定窑系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延伸阅读

普洱茶的健康之道
什么是健康?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思考。在人类历史的...
礼记里记录的茶会
  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
安溪斗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斗茶,始于唐代,兴于宋代,至清末民初斗茶发展为各类名茶的茶王赛。白居易有诗曰'青娥递舞应争妙,紫...
红糖枣茶补益气血
红糖按结晶颗粒不同,分为赤砂糖、红糖粉、碗糖等,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炼,它们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
茶叶的审评(图)
一、红、绿茶的品质审评红绿茶的审评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外形:茶叶的外形包括色泽在内,为决定茶叶品质...

相关主题

推荐文章

知识问答

乐鱼体育全站app官网入口网址官方居茶叶网 |茶友社区 | 茶叶知识 | 茶叶信息发布 | 茶友空间 | 茶叶交流 |